当前位置: 首页 >> 成果展示 >> 2018 >> 正文

2018年暑期——天津大学与宾夕法尼亚大学联合考察与学术研讨

2018/07/30  点击:[]

2018年7月20日至29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六合建筑工作室长城调研组与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系组成的考察组进行了黄崖关至山海关的长城与军事聚落考察与研讨活动。此次活动具有建筑学、历史学与考古学的多学科综合、野外考察与研讨相结合、国内外知识相交叉的特点,是一次思维和信息碰撞的学术盛宴。


(一)背景介绍

此次联合考察活动源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张玉坤教授团队与宾西法尼亚大学历史系费丝言教授团队在中国古代北部边疆聚落的历史与空间分布研究的共同方向,费教授在德国柏林马普学会科学史所进行学术研究期间得知张教授团队在长城边防聚落的空间分布研究上有一定积累,于是经过多次邮件与电话沟通,为增进相互了解以促进合作研究,共同组建了这支暑期考察队。马普学会科学史三所负责人Dagmar(薛凤)教授是天津大学客座教授,曾于2018年3月受邀来天津大学做客北洋大讲堂做学术报告,张玉坤教授团队的李严老师曾于2017年7月赴Dagmar教授负责的马普学会科学史三所参加“中国地方志”工作坊。“古代遗迹的历史书写与空间分布研究”使科学技术史、建筑学和历史学不同领域的研究者走到了一起,“史料+实证+空间信息”方法和技术贯穿了此次调研活动的主线。

(二)准备内容及情况

2018年7月20日,在六合建筑工作室,调研组成员见面,调研组成员来自中国、中国香港、美国和台湾。学科背景主要有建筑学、历史学和考古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系:胡萧白(博士研究生,明史)、吴挺志(台湾人,博士研究生,明史)。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李严(副教授,明长城军事聚落研究)、李哲(副教授,建筑低空遥感)、王小安(博士研究生)、赵玉霞(硕士研究生)、Jasmine(香港籍,美国建筑学本科毕业,硕士研究生新生)、黄斯(博士研究生新生)、张璇(硕士研究生新生,本科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考古与文博专业)。张玉坤老师向宾大研究生和硕博士新生介绍了长城聚落研究过程与研究成果,李严老师介绍了调研的地点和工作内容,此次考察侧重于长城墙体及其附属建筑、关口、和关城和驿传系统,主要考察敌台、烽火台与地形的关系,以迁安地区,蓟镇的十二路之一燕河路为主。

图:调研地点示意


(三)实地考察

蓟镇是明长城九边重镇之一,明长城和军事聚落沿燕山山脉东西向展开,九镇中,蓟镇地形最复杂;出于防御需要关隘分布最为密集;由于地理位置极为重要,修筑坚固且多数包砖,因此长城本体保存相对较好。王琳峰《明蓟镇长城防御体系与军事聚落研究》中绘制了蓟镇军事聚落分布图,另外参考《明蓟镇长城考古报告》,此次调查以天津黄崖关长城为起点,自西向东,先后历经遵化、迁西、迁安和秦皇岛等地区,重点考察了黄崖关、河流口关、徐流口关、刘家口关、桃林口、大喜峰口、冷口关、三屯营、松蓬营等营城、山海关倒挂长城和九门口。调查中利用无人机低空信息采集技术对重点地段进行三维信息采集与定点监测实验。

34CB5

图:刘家口

2D933

图:徐流口


(四)学术研讨

7月25日和26日两天,受台风降雨影响,调研活动无法进行,在迁安宾馆内,调研组临时举办了“非正式小型学术研讨会”,9位成员都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内容,并进行了充分和热烈的研讨,经过两天“头脑风暴”式的学科碰撞,大家都收获颇丰。胡萧白作了题为《重思明代西北边境的历史书写与族群互动》的报告,针对甘青地区藏传佛教传递路线及明西北边境的卫所历史演变与空间分布做了深入探讨;李哲老师与大家分享了无人机技术与传统村落的空间特征的综合采集、计算和分析等研究成果;吴挺志介绍了北宋西北堡寨的空间分布和历史变迁;Jasmine与大家分享了成长经历与美国本科建筑学学习过程;张璇从考古学视角分享了穿青人与汉人的比较研究的收获;王小安对基于GIS的居庸关防区保护范围划定做了探讨;赵玉霞介绍了蓟镇驿路复原研究资料查找的收获;黄斯汇报了研究生毕业论文中对于建筑路径与空间变换的诠释;李严老师介绍了明代九边重镇军事聚落的空间分布和防御性特征。非正式研讨会为调研组成员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充分交流的机会,大家畅所欲言,探求真知灼见,多学科视角的解读让大家感受到学科交叉更能贴近真相。


(五)总结

2018年天津大学与宾夕法尼亚大学联合的国际性学术活动已迈出了坚定的一步!在期望借由实验室网站这一平台让更多人领略到长城文化的魅力、了解长城、爱护长城的同时,也希望双方能有机会再次展开国际性学术活动,此外也欢迎对长城感兴趣的学者或组织积极交流和探讨,共同为长城的认知和保护作出贡献。


上一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田野思考——中国北方民间布老虎现状反思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