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学术会议 |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顺利召开

2024/01/08  点击:[]

2023年12月29日下午,建筑文化遗产传承信息技术文旅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暨学术委员会聘任仪式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有天津大学社科处副处长刘俊卿老师、建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宋昆教授、建筑学院副院长曾鹏教授、实验室主任张玉坤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王建民教授,清华大学武廷海教授,清华大学贾珺教授(在线参会),中国传媒大学杨红教授,天津大学张加万教授,天津大学马知遥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何捷教授,天津大学许涛副教授。此外参会的还有实验室副主任李哲、李严,王学仲艺术研究所孙列所长等实验室成员。

会议由曾鹏教授主持,刘俊卿副处长代表学校、宋昆院长代表学院致欢迎辞;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愷院士,通过视频的形式致辞;李严副教授汇报实验室建设情况;学术委员会对实验室发展进行研讨;实验室主任张玉坤教授作总结发言。


     

 

14717

  

会议现场照片

1

致欢迎辞

首先宋昆院长、刘俊卿副处长和崔愷院士致欢迎辞。

宋昆院长代表学院向各位专家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莅临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指导表示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刘俊卿副处长介绍了天津大学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理念、社科工作的概况和学校对实验室的支持,讲到:天津大学文科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建筑学院的支持,实验室中建筑学院启到关键作用,我们的建筑文化遗产实验室是一个交叉学科实验室,建筑学和人文的融合体现在建筑遗产文化遗产的可视化,取得的突破进展是优秀范例。提出两点希望:(1)实验室需要关注新时代特色时代文化发展问题。(2)实验室成员需要目标一致,以高水平原创性成果为目标。

崔愷院士预祝实验室发展越来越好,同时也在欢迎辞中提到:

(1)实验室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同时在文旅部支持下开展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实验室还需要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关注到怎样把信息提取出来与传承下去。

(2)相比较而言,欧洲信息传播的队伍很庞大。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欧洲团队的工作深度很大。同时欧洲遗产保护方面的专家和年轻人工作很普遍,而中国在社会层面的群众对遗产保护方法的了解偏少,实验室需要带好队伍,加强科普和宣传研究的工作。

(3)实验室的很多工作需要尽可能进入文博领域。博物馆里展示了大量原真的藏品,但缺少精确信息的呈现,信息不仅仅停留在专家手里。为了让文物活化起来,未来对博物馆的展示提出更高的要求。

                       宋昆院长致辞      


     

刘俊卿副处长致辞

       

崔愷院士致辞

       

曾鹏教授主持

2

聘任仪式

随后学术委员会聘任仪式开始,刘俊卿副处长向学术委员们颁发聘书,向委员们表示祝贺!

       

张玉坤副主任委员受聘

       

王建民委员受聘

                       

宋俊华委员受聘(马知遥教授代领)

       

杨红委员受聘

       

林志宏委员受聘(许涛副教授代领)

       

张加万委员受聘

       

何捷委员受聘

                       

学术委员会合影留念

3

实验室建设情况汇报

接下来,实验室副主任委员张玉坤教授致辞并对各位专家的莅临表达感谢,他回顾了2016年12月获批成为第二批文化部重点实验室的过程,向几年来学术委员们的鼎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同时表达了由于疫情影响,学术委员会延期召开的歉意。

D52F        

张玉坤教授致辞

随后实验室李严老师进行实验室建设情况的整体性汇报。在学校支持下,实验室共获得17项科研成果,329篇论文发表。同时汇报还包括以下四点:

(1)实验室是以建筑学、风景园林、智算信息技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学科交叉为研究定位。研究方向是三大领域、六大方向和四大平台。

(2)实验室近三年的成果包括研究成果科研25项,设计获奖11项。其中代表性成果8项。

(3)实验室对行业发展的贡献和社会影响很大,主要体现在国际交流和人才培养上。近三年实验室承办学术会议共12次,境外学术报告共16次。在学术传播方面,实验室成果举办了天津市博物馆长城专题展,同时参与媒体宣传40多次。

(4)实验室的管理机制。

       

李严老师汇报实验室建设情况


4

交流讨论

最后,学术委员会各位专家就实验室的下一步发展方向和工作内容进行了讨论,并表达了各自的意见和建议。

贾珺


首先是清华大学贾珺教授发言,他首先祝贺和肯定了实验室广泛且丰富的研究成果,其次建议实验室需要探讨如何把文旅进展与建筑规划等多学科结合在一起,让工作成果从高精尖向更底层的视角转化,提升文化学的传播。

       

贾珺教授发言

王建民


中央民族大学王建民教授对实验室表达了感谢并提出以下建议:建议加强村落数据和人文社科的数据收集,关注守长城的人,深入到乡村博物馆邻域,从人类学的角度进行记录,真正实现跨界。做长城不仅仅是做长城的本体,还要关注沿线的村落、人类学和长城结合的民俗文化,结合文化创意的部分,提高人文社科的水平。

                       

王建民教授发言

武廷海


清华大学武廷海教授肯定了实验室在人才培养、信息传播方面的丰富成果,同时他也表示:

(1)文旅部关注城乡建设的工作,在新时期实验室需要关注服务国家应用型需求,提出将线性研究推广到地带性研究。

(2)实验室可以分地域板块和地方知识进行合作,进行价值评估挖掘展示和长城的价值的评估,这是机器无法替代的方面。

(3)建议实验室拓宽加强虚拟现实可视化,提升整合,让文物活起来。

       

武廷海教授发言

杨红


中国传媒大学杨红教授探讨了与实验室合作的可能性,同时提出建议:

(1)实验室基于天大的成果可以转化为前沿智库的基础,强化与文旅部对口的非遗、艺术等板块的价值挖掘研究。

(2)基于学科优势,文化和旅游可以相结合。随后她探讨了实验室与非遗的一些可以合作的可能,“我们在做非遗数字化的传播,比如黄河,大运河全流域的展示馆,非遗专题的博物馆,从人居环境和非遗保护的角度去探讨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规划,天大实验室很有优势”,智库机构的定位要加强信息传播。

(3)非遗数字化生存方面,我们双方可以进行合作。在数字虚拟空间的非遗文化资源的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虚拟空间的搭建和植入,非遗的技术层面需要映射关系,线上和线下有映射的关系,所以我们双方可以合作共赢。

       

杨红教授发言

何捷


哈尔滨工业大学何捷教授从策略的角度上提出以下建议:

(1)文化建设的国家建设,文化大数据的战略,文化传播的方向可以更好地呼应国家政策,但是如何做还是有很多难题。数据收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都很重要,实验室的技术和资料都齐全的情况下,在大政策前提下更主动去向外拓展。

(2)学术上,长城数据库可以为学术界提供更好的平台。

       

何捷教授发言

张加万


天津大学智算学部张加万教授提出:

(1)在学科协同的背景下我们合作形成了实验室,成果很丰富。但是感觉目前为止协同合作的程度还不够,智算对实验室的软件技术支撑不够多,未来需要加强学科交叉,同时也能看到学科交叉的难度。

(2)文旅融合很重要,从国家角度看有大量工作需要做,下一步可以把文旅融合加入工作之中。

(3)利用实验室平台在校内首先学科交叉,带动新文科共同发展。

(4)实验室验收报告中要按部门和省份统计服务社会的实践,表达出社会影响力和服务面的广度。

     

张加万教授发言

马知遥


马知遥教授对跨学科的难度感触很大,他认为实验室内部各学科的协同是实实在在的协同:

(1)长城沿线非遗数据库建设得到很多学科的支持,深受实验室交叉学科的影响,实验室的工作很有成效。

(2)同时在多学科交叉背景下,我们共同举办了大量的讲座,不仅包括工科,也包括人文学方面的讲座。我们人文社科为重点实验室充实了讲座内容,是实验室重要的组成部分。

       

马知遥教授发言

孙列


天津大学王学仲艺术研究所孙列所长表达了对实验室工作的肯定,他认为长城对中国人是重要的,有家国情怀的。他表示一定配合好各位老师的工作,从人类学,虚拟现实,长城造型呈现上全力支持。

                  1C571       

孙列所长发言

5

总结

实验室主任张玉坤教授进行了最后的总结,他感谢各位专家提出的建议和指出的不足,使实验室下三年的工作目标更加清楚了:

(1)工作“下沉”很重要,实验室需要放下身段下沉,需要关注社会服务如何与文旅部的工作目标相结合。

(2)呼吁传统村落的保护要与人类学结合,如分子生物学如何介入活态传承等。

(3)建筑学的宽泛属性使建筑学发展需要多学科结合。

(4)实验室下一步要继续巩固初心,要继续坚持协同的培养模式,呼吁学校多学科的联合招生,才能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

(5)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一年召开一次,工作进展需要及时分享给各位委员,及时检阅,方便各方建立紧密联系。


至此,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顺利结束。祝实验室发展日新月异!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六合建筑工作室

我们探究历史变迁  |  我们思考城市未来


       


联系邮箱:liuhe_tju@163.com

通讯地址: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天津大学

                21号楼建筑学院301室(300072)

   


下一条:2023建筑文化遗产传承信息技术文旅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议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