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Lab
Academic Committee 当前位置: 首页 >> About Lab >> Academic Committee

学术委员会正副主任及委员简介:

学术委员会主任:崔愷

崔愷,男,1957年生。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2000年至今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2008年任国际建筑师协会(UIA)国际竞赛委员会联席主任,2002年至今任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西南交大、北京交通大学兼职教授。被评为“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国务院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人事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勘察设计大师”称号,并荣获“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戴念慈建筑奖”、“梁思成建筑奖”、“亚建协金奖”,入选首届“中国设计名人堂”。

崔愷工作室完成设计项目100余项,竣工43项,正在施工20项。获得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6项;获得亚洲建协金奖2项:殷墟博物馆金奖、奥林匹克中心区下沉花园金奖;获得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14项,北京市优秀工程奖18项,获得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9项。受邀参加巴黎“中国建筑展”(1996)、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第八届国际建筑展”(2003)、台北“城市谣言-华人建筑展”(2004)、首届深圳建筑双年展(2005)、伦敦“创意中国”展(2008)、巴黎“中国当代建筑展”(2008)、纽约“中国本土建筑展”(2008)、布鲁塞尔“心造-中国当代建筑前沿展”(2009)、烟台-成都“另一个,同一个-中国当代建筑的断面”建筑作品展(2010)、北京“重生”-汶川震后重建作品展(2010)、香港“2011-12香港深圳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等。出版学术著作《工程报告》(2002)、《德胜尚城》(2006)、《本土设计》(2009)、《中间建筑》(2010)。 

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颀

张颀,男,1957年生。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理事、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大学建筑学专业硕士,神户大学建筑学专业博士。现从事建筑与更新等方面研究。主持多项重要的历史建筑改造和文化建筑的设计,并凭借其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建筑思考多次荣获国家和地区级的大奖。在建筑教育领域,2004年曾凭借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的设计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银奖。2008年泰达城展示中心获天津市勘查设计协会,天津市优秀勘查设计一等奖。2008年天津利顺德大饭店修缮改造工程获天津市勘查设计协会,天津市优秀勘查设计一等奖。此外作为低碳建筑课题、旧建筑改造课题以及建筑教育课题的研究者,其研究领域涉及城市更新、城市及建筑低碳可持续研究、旧建筑改造和建筑学教育革新等多个学科和领域,尤其是在旧建筑改造和建筑设计的低碳可持续概念、技术研究中成就显著。

学术委员会委员:

徐苏斌,女,1962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人文社科领军人物、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天津大学工学博士、东京大学工学博士。曾任天津大学讲师、清华大学博士后、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京都)客座副教授、法国巴黎第一大学客座教授。现任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特聘教授、天津大学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天津市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副主任、天津大学“文物建筑测绘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核心成员、中国社会学会城市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遗产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此外兼西南交通大学客座教授、河南科技大学客座教授、同济大学主办《建筑遗产》杂志编委等职。

    研究领域为中日近代产业•城市•工艺•建筑交流史,历史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比较文化史等。2011年日文专著《中国の都市・建築と日本》获日本建筑学会奖、日本建筑史学会奖、日本东京大学出版会出版奖。2012年获中国建筑学会年会优秀论文奖。曾获得亚洲太平洋研究佳作奖(亚洲太平洋论坛•淡路会议)、日本都市计画学会奖(日本都市计画学会)、山田一宇奖(前田纪念工学振兴财团)、第十回交通调查•研究优秀奖(东日本铁道文化财团)、天津市建筑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中国建筑学会天津市分会)、第一届全国建筑大学生建筑论文优秀奖(中国建筑学会)、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三届年会优秀论文奖、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四届年会优秀论文奖。2014年获得第五届中国侨界创新成果贡献奖和天津市总工会建功立业优秀女职工称号。主持《我国城市近现代工业遗产保护体系研究》、《天津市工业遗产保护与活化再生利用策略研究》、《读解非文字的文化遗产史学——20世纪初西方学者对中国建筑调查历史图像资料研究》等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 

孙济洲男,1949年7月生。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天津大学计算机系主任、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兼天津大学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院长等。兼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天津分部主席、中国图形图像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天津市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会会长。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科技界委员、天津市政府参事。

研究方向包括:整体光照计算与计算机系统结构支持技术;虚拟现实及在工业中的应用;中国水墨画效果的计算机仿真绘制技术;图形图象与可视计算技术在网络安全、天文、古文物保护等领域中的应用;高性能计算方法与并行计算程序辅助设计技术的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项目、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10项,完成省部级研究项目13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8项,发表论文120余篇。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和发明奖二等奖各1次、三等奖2次和最佳科技信息成果一等奖1次。 2001年获国家高科技863计划先进工作者称号,2003年获全国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2007年获天津市优秀教师称号,2007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13年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 

陈同滨,女,1953年生。研究员。曾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1996年-至今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任所长。现任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院总规划师。担任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副会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灾害防范专业委员会会员(ICORP);北京建筑大学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实施指导委员会成员。2005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获建设部“‘十五’全国建设科技进步先进个人”奖。

主要从事国家重大文化资源中世界遗产和大遗址的研究与保护,主持了17项省部级课题和长城、故宫、莫高窟、高句丽、丝绸之路和大遗址等重大规划工程,涉及全国文保单位近400处;获省部级一等奖4项,各级优秀工程奖十余项,各级保护规划奖数十项。 

王建民,男,1957年6月生。现任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中国民族问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是国家民委系统首批唯一的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曾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宝钢优秀教师奖、北京市(青年)学科带头人等奖励和称号,曾先后受聘担任国家民委《国务院清真食品管理条例》起草工作领导小组顾问、中国民族博物馆特聘专家,先后任中国都市人类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民族学会理事、副秘书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副主任、国际语言文化学院院长,兼任厦门大学、宁夏大学、兰州大学、新疆师范大学、中央财政金融大学等校荣誉或客座教授、研究员。哈佛-燕京访问学者、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访问教授、法国里昂第三大学高级访问教授、香港中文大学高级访问学人、美国中欧亚研究学会会员。

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史、艺术人类学、新疆民族历史与文化等。讲授文化人类学概论、人类学研究方法、艺术人类学、心理人类学、中国人类学史、中国社会学史、哈萨克族历史等课程。主持“中国民族学史”、“中国本土条件下的人类学方法论研究”两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多项省部级研究课题和横向课题。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代表作有《中国民族学史》(上、下卷,其中下卷合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1998年)、《中国跨界民族》(合著,民族出版社,1994年)等,编译《20世纪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方法与方法论》(民族出版社,2004年)、《人类学历史与理论》(第一译者,华夏出版社,2006年)等。

刘铁梁,男,1946年1月生。北师大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类学学会理事,山东大学教授。

在浙江和河北等地的农村,长期进行民俗学田野调查。编著有《北京民俗文化普查与研究手册》、《中国民俗文化志北京门头沟区卷》、《中国民俗文化志北京宣武区卷》、《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经典》等,发表有《村落庙会的传统及其调整——范庄“龙牌会”与其他几个庙会的比较》、《庙号类型与民间宗教的实践模式——以安国药王庙会为例》、《村落生活与文化体系中的乡民艺术》等论文。曾获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二)。主要在民俗学理论、村落民俗研究、庙会研究、民俗志、乡村民间自治组织与仪式行为、歌谣学、故事学等方面。近年来,注重在浙江和河北等地的农村城乡社会中开展对于民俗传统的深入调查,为理解近现代地方社会和文化建构的历史,提出并进行了“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的调查研究和写作实验  

张士闪,男,1964年11月生。山东大学文学学士、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法学)博士学位。现任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民俗研究》(CSSCI)主编,《节日研究》主编,文化部中国节日文化研究基地主任,为山东省第五批中青年学术骨干(2001),列入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9)。山东艺术学院教授、艺术民俗学专业硕士生导师,潍坊学院教授、山东省民俗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等。兼任山东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委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

主要研究领域为民俗学基础理论、艺术民俗学、村落文化研究,所任课程艺术民俗学为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2006)。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等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多项,先后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在《文史哲》、《中国农村观察》、《民族艺术》、《民俗研究》及《新华文摘》等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曾召集“乡民艺术与近现代华北社会学术研讨会”(2006)、“近现代社会变迁与中国民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10)等学术会议,并主编有《齐鲁民俗》等丛书。 

黄田津,男。天津大学客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科学和工程系教授。黄田津教授是北京电影学院微软数字化卡通与动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华南理工大学客座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的研究客座讲座。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和天津市千/人计划。

研究方向包括计算机图形学、基于感知的图像合成,数字动漫、预计算光照、基于图像的渲染、图形处理技术、医学可视化、多媒体压缩和计算机视觉等。黄教授主持包括香港研究资助局、信兴高等工程研究院等科研项目18项,作为合作者参与研究项目16项,总共获得资助近2600万港元。已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其中国际期刊论文92篇(包括ACM Transactions 和 IEEE Transactions共48篇),专著章节21篇,国际会议论文近100篇。这些论文在相关领域颇具影响力,SCI引用次数达340余次,谷歌引用统计达2900余次。正在申请和已经获得的美国专利6项,国内专利3项。2005年获得了I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 最佳论文奖,2004年获得青年学者研究成就奖。  

    林志宏Roland LIN Chih-Hung),男,城市规划师,法籍华人。法国巴黎拉维莱特(La Villete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建筑高等证书、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景观暨土地研究高等文凭、法国巴黎索邦大学(Paris - Sorbonne University)艺术史博士。曾任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发展研究基金会规划师、台湾文化大学景观系讲师及台湾乐山文教基金会主任。现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法国总部世界遗产中心专员,负责印度、尼泊尔、布丹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五国及阿富汗大佛的世界遗产与丝绸之路遗址之研究、督导、考核及申报,并推动执行世界遗产保持、振兴与再利用等国际合作计划。同时兼任法国巴黎索邦大学远东研究中心-CREOPS、巴黎Belleville 建筑学院之巴黎城市、建筑与社会研究中心-IPRAUS 与巴黎拉• 维莱特(La Villete)建筑学院城乡发展研究中心-ATELAB 研究员,并于1998 年创办欧亚印象顾问公司(ISASES Consultants, Paris, France)至今,参与欧亚多项世界遗产、城市振兴、发展与建筑开发等合作计划。2010年任天津大学客座教授,开设“世界文化遗产分析与相关案例研究”全英文课程。

近年来,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与世界各国之国际会议及国际学术会议,发表二十余篇关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执行的世界遗产国际合作计划专业论文,2006 年发表由法国巴黎索邦大学出版的《从乾隆玉山谈景观表现的意向》学术专著。发表近百篇有关文化多样性、世界遗产及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报告、专业文章、专家考察报告和专栏短文。

何捷,男,1970年3月生,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专业哲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天津大学数字化设计研究所副所长、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曾任香港中文大学太空与地球信息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及“高级环境规划技术理学硕士”课程副主任、香港中文大学逸夫书院驻院设计师等职。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数字名城学部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工作委员会(筹)委员和《西部人居环境学刊》通讯编委,也是国际华人地理信息科学协会(CPGIS)终身会员、以及亚洲文化景观学会(ACLA)、国际规划史学会(IPHS)、亚洲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研究协会(CAADRIA)、欧洲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教学学会(eCAADe)、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 Chin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深圳市绿色建筑协会等多个国际国内学术团体会员。

研究方向以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空间信息技术为核心,包括“社会与人文科学中的空间信息科技应用”、“步行行为及慢行交通”、“地理设计与可持续规划”、“景观史、景观考古学与文化景观遗产”、“视觉景观与视觉资源管理”等方面。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香港研究资助局优配研究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在国内外刊物及学术会议发表论文数十篇。曾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国家图书奖、香港环保建筑大奖等荣誉。  

贾珺,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史》主编、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筑分馆馆长,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史学分会理事、中国圆明园学会理事。从事中国古代建筑史、园林史、中外建筑文化交流等领域的研究以及文物建筑保护设计工作。主持和参与建筑、规划设计和文物建筑保护工程设计20余项。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私家园林历史源流、造园意匠及现代城市建设背景下的保护对策研究》和清华大学基础研究基金项目《明清北京私家园林造园艺术研究》。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国家文物局指南针项目1项。出版专著4部,在核心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作为主要设计人之一参加北京圆明园、北京故宫、西藏布达拉宫雪城、河南登封古建筑、山西太原晋祠、浙江东阳卢宅、浙江宁波保国寺等20余项国家级重点文物建筑保护工程设计以及北京颐和园文物库馆、浙江绍兴宛委山与南镇庙风景区规划等建筑与规划工程设计。 

武廷海,男,1970年出生,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副所长,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规划、城市历史与文化、区域历史与文化。参与研究项目20余项,包括《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战略研究(2004),以及吴良镛院士主持的中国工程院课题《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子课题“城市化与城市文化”(2004-2005)、《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4-2020)》(2004)、《天津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2004)、《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20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典型案例研究》(1999-2002)、建设部重点项目《京津冀北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2000-2001)等等;主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科研项目《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大运河历史文化环境保护与建设研究》(2005-2006);主持完成清华大学基础科研项目《区域创新环境的物质支撑与制度安排研究》(2003-2004)、《大型基础设施影响区域形态的结构比拟研究》(2000-2001),以及《徐州城市发展概念规划研究》项目(2002)。出版专著4部,发表期刊论文10余篇。

范毅军,男,1951年8月生,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现任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地理信息科学研究专题中心执行长,亚洲历史地理资讯学会会长。曾任台湾国立成功大学助教,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历史学门召集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合聘研究员,中央研究员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社会经济与政治,研究重心在“市镇与明清江南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构想承袭过去研究明清国内贸易发展与市场扩张而来,以苏州、松江、太仓地区的市镇为研究对象,以求了解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性质。通过对明清以来上述地区的928个市镇搜集相关资料并建档,对各时期市镇发展做适度量化的分析,并在明确的时空架构下掌握规模与空间变化的迹象和特征,力求弥补传统市镇研究的不足。目前已有一定成果。出版专著《传统市镇与区域发展:清太湖以东地区为例,1551-1861》(台北:中央研究院、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5),主编《台南地区壬辰年(2012)绕境仪式香路图•图集》(台北市:中研院人社中心,2014)。发表各类期刊论文30余篇。